top of page


經文神學含義的時空結構
—— 信仰、歷史與文明的共鳴結構 經文中的神學信仰需要落地,信仰要有 testimony(見證) ,而最可考的見證就是歷史。這一命題揭示了文明與歷史,是詮釋「神學象徵」的橋樑。神學“象徵“並非僅是一種抽象的信仰符號,而是 意識進入神學場域的媒介 。當神的啟示以象徵形式表達時,它必須透過語言文字、禮制禮儀、器物祭祀等文明載體實現具體化的過程。這一過程,既是宗教思想的落地,也是文明的時空結構進入靈性維度、藉以重生的契機。於是,神學以此得以延續,而不再僅僅屬於超越性的排他空間,成為文化體系中可被經驗詮釋與傳承的內在哲學。 也就是說,信仰遠非抽象理念,必需以個人歷史(經歷)、社會歷史等切實經驗作爲見證。最可查考的見證便是大框架的社會歷史,即“ 歷史是神學象徵的時空化場域” 。然而,社會制度的更迭,特別是專制封建進程與神學原初的民主文化徹底衝突的本質,使得歷史情節的敘事,變得難以從直白的文字表述中簡單傳承。於是,在神學經文裏,與歷史相關的綫索作爲最重要的全人類見證,必須在承載了特殊時空結構的象徵性隱喻中,才能延續。 神學在摩西的故事中以象徵的方式,將漫長的

Rosalyn Zhang
4 days ago9 min read
bottom of page